精细考勤管理软件需求分析
精细考勤管理软件需求分析
生产制造型企业考勤普遍痛点
考勤与工时管理的复杂程度和企业规模通常成正比。即人数规模越大,组织机构越庞大,考勤与工时的复杂程度越高,管理越困难。尤其是人数众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管理考勤往往费时费力,投入很多但是效果却并不明显,随着企业管理由过去粗放式向精益化转型的脚步逐步加快,考勤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通过我们对大量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这些企业在考勤管理方面的问题存在很多共性,总结如下:
1、考勤管理相对复杂
相对于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考勤管理相对要复杂得多。生产制造型企业产线工人居多,多采用倒班制,为适应生产任务,排班作业需要随时调整,出勤工时、加班工时、请休假等数据都与薪资挂钩,要求精准。其次生产制造型企业员工类型分为职能人员、生产人员、后勤人员等,从公司到部门再到科室、车间、班组,组织层级多、工种分类复杂,考勤按照人员类型差异化管理。加之生产制造型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变动频繁,这些对人力资源部门的考勤管理都提出挑战。
如何采用信息化手段,将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后变的复杂无比的业务逻辑和计算规则交由软件自动处理,减少考勤管理工作量的同时提升管理效率,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在考勤管理方面的普遍需求。
精细考勤管理软件
2、大量消耗人力资源且缺乏有效监管
每月的考勤由各部门、各车间记录和汇总,月底按照统一模板上报到人力资源部门,再由人力资源部门汇总各部门上报的数据计算薪资。此过程伴随大量的人工记录、人工上报、人工匹配、人工汇总、人工核对工作,耗时耗力,大量占用人力资源,月底算薪前人事部门往往需要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做考勤汇总。
而由于考勤采用自下而上逐级上报的模式,普遍缺乏软件性的监管手段,上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对考勤数据拥有几乎无限的修改权限,各种人情因素、谎报漏报、虚报假报等问题时有发生。即使不是有意为之,面对大量数据人工匹配计算出错又在所难免,由此引发一连窜的不公平、暗箱操作、等价交换、牢骚抱怨等连锁反应,大大降低考勤作为日常基础管理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展开全文
在我们走访的某著名企业,甚至出现了车间职工已经半年不来上班了,单位领导还不知道,每月工资还按时发放的问题。
如何优化考勤管理模式、减少人工工作量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强化考勤各个环节的监管体系、营造公平公正的用工环境方面,是生产制造型企业在考勤管理方面的普遍需求。
3、考勤管理缺乏时效性且数据利用率低
平时考勤基础数据散落在各部门、各车间,绝大多数管理者及员工无法随时查询到管理部门或者本人的考勤数据,一般都需要咨询考勤具体的负责人,而考勤负责人接收到查询请求后,往往都需要现收集、现核对、现汇总,快则几小时,慢则几天才能提供需要的查询报表,不具备时效性。而且越是大领导要的报表,往往越全面,数据维度要求越灵活,但是上报的时间会越长。
大部分企业在核算完当月的薪资后,考勤数据就归档存放束之高阁,除非员工申述、发生劳资纠纷或者劳动仲裁案件时一般不会再使用,考勤数据价值没有充分发挥。考勤数据除用于计算薪资、留存证据的属性外,通过数据分析技术,还可以掌握员工或者部门的出勤变化曲线,从变化中分析人员配备、排班安排是否合理,员工或部门的工作态度和效率,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不知道怎么利用考勤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在各大企业中普遍存在。
4、合规性风险越来越高
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国家将员工视为弱势群体并不断出台法律对员工权益加以保护,近年来劳动仲裁案件收案率逐年增加,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处理不好更可能引发劳资双方关系紧张,声誉受损等负面影响。控制合规性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劳动纠纷,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生产制造型企业以生产任务优先,在用工紧张时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调配,满足生产任务需要的同时最小化合规性风险,及时加以控制或规避。是生产制造型企业考勤管理中的普遍需求。
5、抵触情绪大且满意度低
考勤是企业的基础性管理之一,关乎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关乎企业的劳动纪律和工作秩序。而这么一件重要的基础性常规性管理工作,却在开展过程中让企业管理层陷入两难境地,员工满意度不高。
部分企业的管理层认为:考勤管与不管差别不大。不管考勤或者松散管理比较人性化,本来考勤管理就比较复杂,工作中经常遇到特殊情况处理起来比较灵活方便,严格管理后容易激化矛盾,干活不讨好。有些员工认为:严格考勤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有舍本逐末之嫌。由于不理解、不认同、不配合导致考勤难管,抵触情绪大,员工满意度低在企业中非常普遍。
企业在推广精细考勤与工时管理的过程中,如何能够突出服务属性,提升效率的同时不增加额外工作量,在各级人员应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切实的好处,得到认同换取支持和配合,是企业管理中的普遍需求。
评论